我现在生活在保定,故乡是山西文水县西社村,清初称韩武西都,地处文水、祁县、清徐三县交界处。村的东、南方向是山西的“母亲河”——汾河。我的家就在汾河西侧,真像郭兰英在《人说山西好风光》中所唱的“你看那汾河的水啊,哗啦啦地流过我的小村旁”。
我村的土地大部分在河东。2011年以前,每到河里水少的春、秋、冬三季,村里总要集资在村东码头搭一座木桥,木桥虽简陋,但它方便了村里人到河东播种、收割庄稼,也方便了附近人们的来往通行。桥上只能过行人、马车等,吃不住汽车通行。
△西社木桥
△西社汾河水泥桥
夏天河里水大时,村民就把桥拆了,于是木渡船成了村民过河的唯一交通工具。1959年夏天发了大水,那时我正在空军某部服役,家人来信说,村里出了一次大事故。当人们收工回村坐的渡船行到河中心时,由于水大浪急,船侧翻了,一船十几个人都掉到河里,结果5个不会水的女村民再也没有上来。
这段汾河上下游20多里之内没有码头,因此,我村算是交通要地。明清时,村里店铺林立,比较繁华。据村史记载,那时村里有九庙、十五道、两个古戏台,一年四个庙会,腊月每逢农历的一、三、五有年集(集市)。清末民初,尤其是日本鬼子侵占山西后,就逐渐衰落了。
新中国成立前,汾河是个害河,常常发洪水,一到夏季河水暴涨,洪水左冲右撞,把我村靠河的耕地都冲塌到河里了,河床越来越宽,河里到处都是从上游冲下来的死牲畜、门窗、树枝等。记得一年夏天发大水,洪水就快冲到我村护村埝了,大人们昼夜在河边打桩,填树枝、高粱秸秆、木板等,防止洪水冲进村内。经过紧张激烈的搏斗,村子终于保住了,真是惊心动魄!洪水退后,人们纷纷到河滩上捡树枝、木棍等物。一次我和哥哥一起去河滩上拾柴,一不小心,我的腿被砍柴刀割破,至今右小腿内侧还留有一条伤疤。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汾河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在上游太原以北的兰村,修了大型水库,在其支流上修了13座中型水库。在汾河东西两侧修了总干渠,各村修了支渠,引河水灌溉农田,此后,汾河两岸基本上实现了旱涝保收,使害河变为宝河,两岸人民受到很大的益处。改革开放后,又动员全省人力、财力深挖河道,在两岸修起了又高又宽的河堤,堤上可行汽车,从此沿河人民告别了洪水灾害。
更让人们想不到的是,2011年在村东原码头处,修了一座漂亮的钢筋水泥桥(当地百姓称“洋灰桥”),真让全村人喜出望外!大桥通车那天,全村男女老少齐集桥上,彩旗飘扬,鞭炮齐鸣,兴高采烈地庆祝大桥通车。终于实现了祖祖辈辈千百年来的梦想,人们夏天再也不用胆战心惊地坐那渡船了,再也不要过那吱吱呀呀响,提心吊胆的小木桥了。村民们情不自禁地高呼: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这正是:新旧社会两重天,党和政府为民忙。修渠筑坝造桥梁,人民幸福乐无边。
(燕赵都市报 王日新 文/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