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谈】
作者:田 天(武汉市文联专业作家、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2018年年底,武汉人民艺术剧院打算筹排一部大型原创话剧《地铁时代》,找我和妻子陈俊做编剧。她是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的一级编剧,自然轻车熟路;可我呢,虽说在武汉生活四十年,跟踪城市发展进程写了十几本报告文学和上百台电视文艺晚会,但执笔创作话剧却是头一回。起初本不想接,但架不住市里有关领导的良苦用心——一个“老武汉”,你应该熟悉咱们武汉人心心念念的“过江梦”吧。于是,就硬着头皮上了。
一点不假,如果你生活在两江交汇、三镇鼎立的“江城”,只要出门,就有长江汉江两条大江和一百多个湖泊横阻在你面前,就面临一个烦人的“过江”问题。
我1979年从鄂西大山考入武汉大学。那时候若要前往汉口新育村的出版社送交稿子,我得大清早出校,坐12路公交车到汉阳门,然后坐长江轮渡,最快也得花上个把小时。下船登岸后,要么“交通基本靠走”,要么再去搭乘汉口的公交车……千辛万苦办完正事回珞珈山,要再次折腾“过江”。
有人说,武汉长江大桥不是早在1957年10月15日就“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了吗?“过江”还有什么问题吗?
是的,六十年前没有问题,六十年之后就有问题了。
从长江上的白沙洲、二七、鹦鹉洲大桥,到汉江上的晴川桥、江汉桥、知音桥……虽说武汉江面上已有数十座大桥巍然耸立、桥型各异、此呼彼应、争奇斗艳,可是对于一个1300多万人口、400多万辆汽车保有量的城市来说,陶醉于“九省通衢”的历史美誉、满足于“大桥之都”的现实荣誉,肯定还不够,还得再绘蓝图、奋起直追。哪怕面临规划、资金、技术等多重困难,也要阔步跨进“地铁时代”。
对于我这样的既不会开车也不会骑车的市民来说,一个“分分钟,路路通”的“地铁城市”,可能是更便捷、更理想的出行选择。
在我看来,武汉显然属于“醒得早、起得晚”的城市。其实,早在1984年,也是我到汉口参加工作那年起,武汉就组织专家开始研究探讨修建地铁了。我看过最早的考察报告,专家组考察过的莫斯科地铁我也参观过。然而,直到2000年,武汉地铁1号线(轻轨)才正式开工,四年后一期试运营。武汉因此成为中国内地第七座开通轨道交通的城市。严格来说,这一条架在汉口城区半空中的“轻轨”,还算不上名副其实的“地铁”,因为没有钻入地下,下穿江湖。
一步步兑现武汉人“过江梦”的,当然,首先是数十座长江大桥和汉江大桥;接着就是2008年12月28日通车试运行的“万里长江第一隧”——武汉长江公路隧道,从此你可以开车穿隧过江了。到了2012年12月28日,武汉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通过盾构隧道首次穿越长江——从武昌过江到汉口,只需短短4分钟,而以往至少要半小时。从此,开车过江的一般改坐地铁,不会开车的也能轻松过江了。
于是,我把2号线首次下穿长江,视为武汉迈进“地铁时代”的起点,也是话剧《地铁时代》的开篇。我们讲述了一个“老武汉”家庭三代人几十年的“过江梦”“地铁梦”,塑造了几个豪迈大气、乐观幽默、真诚勇敢的“武汉人”形象。
2019年8月1日,《地铁时代》在武汉中南剧场试演两场。后来,又在2021年第七届“武汉国际戏剧演出季”公演。
地铁“分分钟”,三镇路路通。2012年以来,武汉每年都有新的地铁线路通车。2021年,随着5号线、16号线、6号线二期工程开通,武汉13个行政区都被地铁线路覆盖了,运营里程增至435公里,排名进入世界前十。
话剧中的“地铁时代”,其实就是武汉这座英雄之城的“新时代”!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27日0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