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遗憾的事,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对此,毛主席就深有感触。
当年毛主席的父亲和母亲去世时,毛主席都因忙于工作和革命事业,不在他们身边,这也成为毛主席的终生憾事。
毛主席的母亲是最早去世的,时间在1919年10月5日,因为患上了淋巴炎,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遗憾离世,年仅52岁。
当时,毛主席正在长沙工作,当得知这个消息后,痛不欲生,立即放下手里的工作,连夜赶回老家。
回到老家后,毛主席扑在母亲的遗体上,号啕大哭,不停地说:“孩儿不孝,孩儿不孝……”
为母亲守灵的那几天,毛主席一直在流泪,为母亲的不幸病逝而伤心,也为自己没能照顾母亲而愧疚。
事后,毛主席写了一篇《祭母文》,声泪俱下,字字血泪,充满了无限的遗憾!
附:《祭母文》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二男。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
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一则盛德,一则恨偏。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
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整饬成性,一丝不诡。
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劈理分情。
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不染一尘,身心表里。五德荦荦,乃其大端。
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纲之末。
有志未伸,有求不获。精神痛苦,以此为卓。
天乎人欤,倾地一角。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介在青黄。病时揽手,酸心结肠。
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又次所怀,好亲至爱。
或属素恩,或多劳瘁。大小亲疏,均待报赍。
总兹所述,盛德所辉。必秉悃忱,则效不违。
致于所恨,必补遗缺。念兹在兹,此心不越。
养育深恩,春辉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
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今也言长,时则苦短。惟挈大端,置其粗浅。
此时家奠,尽此一觞。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尚飨!
直到40年,也就是1959年6月25日,毛主席回到老家祭奠父母,对大家说:“母亲颈上生了一个包,穿了一个眼,只因为那个时候……如果是现在,他们都不会死的。”
毛主席说完后,沉默良久。
毛主席的母亲去世后,最伤心的还是他的父亲毛贻昌,那几天茶饭不思,日渐消瘦,身体也变得很差。
毛主席理解父亲的心情,忙完母亲的后事后,就带着父亲一起去了长沙,带父亲散散心。
那段时间,正赶上是父亲的生日,毛主席就带着父亲,和伯父、三弟毛泽覃一起照了一张相,这也是毛主席与父亲的唯一一次合影。
(图:从左到右:毛泽覃、毛贻昌、伯父、毛泽东)
过了一段时间后,毛主席要去北京工作,就把父亲送回了老家。
但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父亲回去后不久,也因病去世了,时间是在1920年1月23日,离毛主席的母亲去世刚刚过去3个多月。
毛主席在北京得到这个消息后,再次痛哭失声。
可惜,当时毛主席因为有事走不开,不能回家为父亲送行,只好请弟弟毛泽民代写了一副挽联:
决不料一百有一旬,哭慈母又哭严君,血泪虽枯恩莫报。
最难堪七朝连七夕,念长男更念季子,儿曹未集去何匆!
后来,毛主席对杨开慧说:“我真是个不孝子,母亲去世时,我未能送她最后一程,现在父亲去世了,我却还不能送他一程!”
1959年6月25日,毛主席特地回家为父母上坟,在坟前深深地三鞠躬,说:“父亲,母亲,我来看望你们来了,前人辛苦,后人享福啊!”
在回去的路上,毛主席对随行的罗瑞卿说:“我们共产党人是唯物主义者,是不信鬼神的,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长,这一点还是要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