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终将落寞,人类的希望在依旧神秘的东方,美国的衰退近在眼前,中国的崛起已是不争的事实。”
1997年,被誉为“最伟大的预言家”的珍妮·狄克逊作出了生命结束前的最后一道预言。
在她的眼中,中国这头东方雄狮已经苏醒,世界的领导者“将会花落东方”。
对于中国之崛起,想必各位深以为然;而提及预言,各位大抵将之称为“坑蒙拐骗之术”。
不过,这位美国预言家却似乎有着非同一般的地方。
纵观其一生,大小预言几乎从未失手,下至晚饭的花样,上至总统的生死,仿佛一切都逃不出珍妮的“手掌心”。
那么,这位女预言家有着怎样的“魔力”?其一生又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珍妮·狄克逊)
1944年末秋,华盛顿罡风凛冽,飘摇的残叶铺满了国会广场,大街上穿梭的路人面无神色。
二战已是接近尾声,而黎明前的黑暗最难将息——整个美国社会上至美国总统,下至路边乞丐,都被一种巨大的焦虑感所包裹着。
“迷茫与未知”成为了纽约时代广场中最为常见的标语,人人都想破开命运的羁绊,去一睹自己未来的生死。
《华盛顿邮报》曾记录下那个阴霾密布、人人自危的悲苦年代:
“无人知晓未来,纵然生活在现在,人们也无所适从。国民们羡慕在异国仰望疆土的士兵,因为他们的心中有所期盼。”
在这般迷茫的大环境中,即使是美国总统也无法置身事外。
当年11月,一通来自华盛顿的电话打给了著名的占星师珍妮。
(罗斯福)
谈话的内容简洁明了,而且传达出的意义却令珍妮为之一震——“罗斯福总统要见你”。
“就算是骄傲如美国总统,也不再相信手下的士兵、不再信任国会的千百议员、而是要从占星术上寻求安慰了吗?”
怀揣着这样的想法,珍妮踏上了奔赴白宫的旅途。
一路上,商铺歇业、行人寥寥无几,仅有的喧嚣竟然是街边流浪汉的咆哮声;白宫前的草坪上绿意难寻,持枪的士兵时刻戒备着。
寂寥而落寞的场景使得随行人员面露苦涩,生怕珍妮受到这些景象的影响。
而珍妮则是无悲无喜,大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脱情怀。
通过一道道安检、穿过一处处连廊,珍妮终于见到了自己的客户——一位端坐在轮椅上、嘴角微微扬起的美国总统罗斯福。
(20世纪的华盛顿市场)
职业性的假笑、笔挺的西装、严密的守卫……珍妮将罗斯福形容为“将自己包裹在襁褓中的婴儿”。
在两人握手的一瞬间,珍妮就感受到了无边的压力,“我仿佛遁入了虚空,无限的巨石滚滚而来,它们的速度并不快,但是在一点点地压迫着我。”
这并不是来自上位者的威压,而是珍妮作为占卜师有着异于常人的感知力。
在珍妮看来,“虚空”代表着无尽的迷茫,这正是亿万美国人挥之不去的焦虑;
“巨石”代表着令人难以喘息的压力,而无论是为柴米油盐发愁的平民百姓,还是日理万机的罗斯福总统,压力都是不可避免的。
珍妮平静地说道:
“面对焦虑之时,占星师不一定是您的得力助手,找人开导实为良策。”
(罗斯福)
听罢,罗斯福长叹一口气、右手食指忍不住敲击在轮椅的扶手上,他似乎对此心知肚明,更是知晓珍妮会说出这番话来,因此尽显无奈。
但他还是迅速稳定心神,又是摆出职业性的假笑,故作轻松地问道:
“在未来,我还有多长时间可以完成未竟的事业?”
珍妮温和地说道:“六个月的时间,只会比其更短。”
而珍妮显然高估了罗斯福总统的承受能力——她话音未落,罗斯福总统的手竟然是止不住地颤抖起来,随即象征性地扶了一下额头。
总统办公室内陷入一片沉寂,呜咽的秋风似乎成为了白宫的主人。
稳下心神之后,罗斯福总统整理了一下衣袖,清了清嗓子,然后用几乎微不可闻的声音问道:我的意思是,还有多少年的时间可以供我履行总统应尽的职责?
(珍妮)
珍妮淡淡一笑,面容慈善地纠正道:总统先生,请注意我的措辞,时间是六个月而非六年。
房间内的气氛静如凝水,一边是位及巅峰的美国总统,一边是从未失手的著名占星师,两人静默无言,心思各异。
窗外秋风扫落叶,已是凛冬将至。
1945年4月,积劳成疾的罗斯福总统突发脑溢血,与世长辞。
而这一时间,距离珍妮踏入罗斯福总统办公室的那一天,恰好五个多月。
自此,珍妮一炮而红,成为了美国家喻户晓的“网红占星师”。
而随着珍妮的出名,其越来越多的预言故事也随之浮出水面,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相信,珍妮是“美国的救世主”。
但与此同时,有人也在质疑珍妮预言的准确性,认为其是“瞎猫碰上死耗子”,凭借着出众的运气才预测了罗斯福的死期。
(《纽约时报》)
直到1945年10月,《纽约时报》刊载了一篇关于珍妮的报道,才彻底地扭转了“运气论”的说法,将其推向了“最伟大的占星师”的宝座。
在这篇报道中,珍妮的预言事迹恍若天上的繁星一般数不胜数,而在数量如此巨大的预言里,每一次的预言又都准确无误。
早在1906年,也就是珍妮两岁的时候,她就做出了人生中的第一个预言。
彼时的珍妮正生活在美国威斯康星州,在电报尚未普及之前,信件寄送是远途通讯的不二选择。
年幼的珍妮像其他美国女孩一样,将各类玩偶视若珍宝,而对门外的世界并不感兴趣。
然而有一天,她踉踉跄跄走到父母跟前,传达出了自己想要走出家门的意愿。
当她来到屋外之后,竟然是直奔家门口的信箱,咿咿呀呀地说道:
“想要玩玩里面那封镶了黑边的信。”
此话一出,珍妮的父母即是大惊失色,因为“镶了黑边的信”就意味着远方传来了吊唁的消息。
(珍妮)
珍妮的父亲快步走到信箱前,匆匆忙忙地扯开了箱门,然而里面空空如也。
长舒一口气的父亲将珍妮的话当做是不知从何处听来的风言风语,因此也就没有放在心上。
但十天过后,信箱里竟然真的出现了一封“镶了黑边的信”。
这封信跨越了大西洋,漂洋过海给美国的亲人带去了一个噩耗——珍妮的外公过世了。
珍妮的父亲这才会想起自己的女儿前几日的怪异举动,在暗暗推算之后,他注意了一个惊人的发现:珍妮走到信箱的时候,或许就是其外公过世的时候。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珍妮的父亲一直在暗中观察自己的女儿,但是一无所获。这件事情也就渐渐地被众人抛之脑后。
一年后,珍妮的父亲外出公差,远赴千里之遥的芝加哥进行商业谈判。
而在家的珍妮又一次地展现了自己的预言天赋,在一晚睡觉前,珍妮用小手牵着自己的妈妈说道:
“爸爸将会带回来一条狗,它又黑又白,而且非常非常得大。”
(珍妮)
果不其然,当珍妮的父亲回家时,带回了一条在芝加哥都极为罕见的牧羊犬,它的体貌和珍妮描述得别无二致。
珍妮父母在惊奇之余感到了一丝的惶恐,于是带领着珍妮去拜访心理学学者、医院的神经学医生,甚至是吉普赛的女占星师。
而最终,珍妮的父母在吉普赛的女占卜者那里得到了答案。
见到珍妮之后,这位女占卜者竟是主动站了起来,死死地抓住了珍妮的双手,在一番端详之后,她用一种晦涩难懂的语言喃喃低语,并将自己的水晶球送给了珍妮。
许久之后,她才平复内心的激动,严肃地对珍妮的父母说道:
“你们的女儿将成为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预言家。”
吉普赛占卜者的话犹如一道惊雷,打破了十里八村的平静,无数的追随者慕名而来,只为一睹珍妮的风采。
(威斯康星州)
自此之后,珍妮在威斯康星州名声大噪,甚至连州长都登门拜访珍妮一家。
在她九岁那年,一位穷困潦倒的女演员慕名来到了威斯康星州。为了省钱,这个名叫“玛丽·德雷斯勒”的女演员甚至在途中步行了数十公里。
等珍妮见到她时,玛丽·德雷斯勒已是蓬头垢面,苍白的面色显得极度营养不良。
她把珍妮当做了最后的救命稻草,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究竟能不能在演艺行业中更进一步;如果不能,她就打算放弃“演员梦”,寻一处僻静地、开一家旅馆,平凡地过完自己的一生。
珍妮静静地拿出了水晶球,只见其中光芒万丈,无尽的钞票恍若银河泻地,涌入深不见底的巨渊之中。
她随即对那位面临绝境的演员说道:
“在未来,一切皆有可能,去追逐你自己的梦想吧。”
尽管珍妮并未明示,但是玛丽·德雷斯勒已经感到无限的机遇。
(玛丽·德雷斯勒)
翌年,这位女演员和卓别林合作,完成了人类历史上迈进有声电影的第一步。
在1930年,玛丽·德雷斯勒更是摘得奥斯卡影后的桂冠。
而除去慕名而来的如织游人之外,珍妮的家人也对自己的未来感到好奇。
但与外人不同的是,珍妮的家人对于未来既有期待又有惊恐,他们害怕得到的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结果,因此从不主动发问。
对于自己父母的未来,珍妮也从未主动去预测,只是在他们临走之时,心中有所感应。
当自己的父亲去世的时候,珍妮便是从睡梦中惊醒,在冥冥之中感受到父亲在向自己道别。
而就在自己父亲去世不久之后,珍妮便是接受了白宫的邀约,一窥罗斯福的生死。
风光无量的珍妮借助此机一跃成为了“最伟大的占星师”。
罗斯福病逝后,杜鲁门就任总统,四年后,他和杜威就总统之位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杜鲁门)
当时,杜鲁门所在的民主党内有叛变,外有攻讦,民调落后杜威所在的共和党高达十个百分点。
在这近乎大局已定的时刻,珍妮却是做出了截然相反的预测:
“杜威先生在浩如烟海的报纸中烟消云散。”
就当美国国民倍感不解,甚至高声唾骂珍妮沽名钓誉的时候,杜鲁门竟然逆转乾坤,成功连任。
此战使得珍妮再度封神,让所有的质疑者哑口无言。
自此之后,珍妮便是渐渐淡出了公众的视野范围,在她生命的最后二十年中,做出的预言寥寥无几。
她就像一位平凡的美国老太太一样,在威斯康星州的老屋里颐养天年,尽享天伦之乐。
1997年,珍妮在弥留之际,留下了最后一个预言,而这个预言的对象,竟是其从未踏足过的中国!
“美国终将落寞,人类的希望在依旧神秘的东方,美国的衰退近在眼前,中国的崛起已是不争的事实。”
这便是珍妮在离世之前,留下的最后一道预言。
而在当时,中美早已度过了依靠“乒乓外交”和《上海公报》建立起来的亲密关系,伴随着苏联的解体,中美正逐步滑入战略对抗的深渊。
美国国内盲目认为苏联解体是某种历史发展的必然,美国一些学者和理论家开始乐观地表示:
“中国有可能是下一个走向分崩离析的国家。”
因此,很多人都对珍妮的预言嗤之以鼻,认为其在临死之前也要哗众取宠。
而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发现:
(克林顿总统)
美国学者的想法才是不切实际的战略误判,事实发展无情地推翻了美国人对中国覆灭的幻想——珍妮的预言正在一步步地得到印证。
在当时,经历了改革开放的沉淀之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面对这种形势,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又沉渣泛起,持此论调者不断提醒美国应重视中国的崛起。
有些人甚至将珍妮关于“中国崛起”的预言贴到了白宫的内墙上,要求美国总统防微杜渐。
在这一时期,为了美国的全球利益和顺应国内政治形势,克林顿炮制了所谓的中国“问题”,把所谓的“中国主权问题”和“最惠国待遇”捆绑在一起,严重的威胁了中美关系的平稳发展。
而就在美国疯狂打压中国之时,国际社会风云突变。
21世纪刚开始,恐怖主义就对世界的和平提出了挑战。
在2001年9月11日,本·拉登对美国发动了恐怖袭击,这一事件对国际局势和美国的外交战略产生了重大影响。
面对恐怖主义的威胁,美国不得不重视恐怖主义带来的威胁,以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带来的可能威胁,美国需要放弃原有的大国对抗性外交方针,寻求世界性反恐的合作基础和战略。
美方开始缓和中美关系,并寻求与中方共同打击恐怖主义。
布什总统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出访,显示其对中美关系的重视。
“北京奥运会期间,布什总统顶住美国国内政治压力,坚持出席奥运会开幕式,显示了他本人对中美关系的高度重视。”
在两年后,中国终于迎来了非凡的日子——2010年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突破40万亿人民币大关。
珍妮“中国崛起”的预言再度成为饭桌上的谈资,很多人都将其称为“神之预言家”。
如今看来,珍妮的预言可谓是神准,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在世界范围内广受好评,中国正以负责任大国的崭新面貌,带领着世界人民走向“大同”之路。
结语:
古往今来,人们一直渴望把握未来,预知一切,以求趋利避害。
在神学迷信笼罩的氛围下,远古先民捏造了神谕以探求未来吉凶,随着人类的发展,数术之流又通过占卜、观天象、占梦等方式制造了人谕以告知未来吉凶。
然而,神谕是否真的可以趋利避害?被誉为“最伟大的预言家”的珍妮真的就有如此强大的“威能”吗?
遥望当年,通讯的不便与消息的闭塞使得珍妮的事迹往往都是口口相传,纵然是有《华盛顿邮报》为之背书,我们也很难不怀疑其是否有“吹捧”之意。
由此观之,珍妮的预言虚虚实实,难有定论。
而当如毛主席的“人定胜天”所言,所谓的预言不应该只作为一种封建迷信存在,我们更应该看到其内在的关于天人关系的理性思考,由被动地“被预言”,转向主动地“征服与改变”。
宋兆麟.巫与巫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阎学通. 世界权力的转移:政治领导与战略竞争[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海伦·米尔纳著,曲博译. 利益、制度与信息:国内政治与国际关系[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美]艾伦·布卢姆.美国精神的封闭[m].战旭英,冯克利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
[美]埃伦·康德利夫·拉格曼.一门捉摸不定的科学[m].花海燕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美]约翰·c.伯纳姆.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m].钮卫星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
炎冰.“祛魅”与“返魅”[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