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每年公历12月21~23日。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还是中国一个传统节日。早在两千五百多年以前,中国的先民们就通过土圭观测太阳的轨迹,确立了一年中太阳最靠南边的这天为冬至。冬至之后太阳逐渐向北,天气开始回暖,人们认为冬至这天是天地阳气开始渐盛的一天。
冬至日的特点
1、日照时间短
冬至前后,虽然北半球日照时间最短,接收的太阳辐射量最少,但这时地面在夏半时积蓄的热量还可提供一定的补充,故这时气温还不是最低。“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冬至后白昼时间日渐增长。
但是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仍比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少,所以在短期内气温仍继续下降。我国除少数海岛和海滨局部地区外,1月都是最冷的月份,故民间有“冬至不过不冷”之说,天文学上也把“冬至”规定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
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逐渐变长,夜间逐渐变短。
2、气温走低气候寒冷
从气候上看,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另外,冬至开始“数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数九”的第一天。
冬至是公历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冬至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也是一个重要的民俗文化。在此时,我国各地都有丰富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据历史记录,冬至起源于中国。古代人们观察到,从夏至开始,太阳直射点朝南移动,导致阳光照射时间变少、天气变冷。而冬至,则是太阳直射点到达南端后开始向北移动的日子,标志着最黑暗的一天过去,昼长夜短,象征着“阳气始生”(《淮南子》),“年度再短不过冬至”(陶渊明《归园田居》)。因此,冬至又被称为“长至”、“亚岁”、“亚阳”等。
冬至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有着浓郁的民俗文化。不同地区都有各自的庆祝方式,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习俗:
吃冬至饺子
在中国北方,过冬至时人们通常会吃饺子。因为饺子外形圆满,象征着团团圆圆,而饺子里面包含着各种馅料,寓意着“万家灯火、五谷丰登”。此外,在一些地方,人们还会把饺子藏在床底下,等待迎接神仙的到来。
吃饮豆羹
江南地区则有吃饮豆羹的习俗。贵州等地有吃黄米饭、饮懒汤的传统。在福建、广东、台湾等地有喝番薯粥、吃红龟粿的风俗。
赛龙舟
在南方的一些城市,人们有赛龙舟的习俗。冬至节日时,一些机构、企业、社区都会组织龙舟比赛活动,让人们度过一个热闹而健康的节日。
晒冬至阳光
江浙地区有个神奇的风俗,叫做“晒冬至阳光”。这里的阳光是指在冬至前夕或当天照射的阳光,并且一定要正对着人脸部。据说这样可以保护身体健康,预防季节性疾病和心理疾病。
冬至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是一个具有丰富意义和浓郁民俗文化的节日。无论是吃饺子、吃豆羹、赛龙舟,还是晒冬至阳光,都是一种庆祝和迎接冬至节日的方式。借此机会,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可以在忙碌的生活中稍事放松,与家人、朋友一起分享这个节日的欢乐。
冬至是24节气中最早被制订的一个,被认为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时间在每年公历的12月21日-23日之间。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
周朝建立以后,周公派专家拿着一根八尺长的土圭去测全国的中心。在测量之后,他们把影子最长的这一天定为冬至,最短的这一天定为夏至。冬至作为“冬节”庆贺源于汉朝,在推行夏历后,冬至和新年便成了两个节日。古人认为从冬至起,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天地阳气开始兴做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
冬至节气天寒地冻,户外活动已经较少了,人们更多的时候在家休整。冬至日成了一个串亲访友的节日。在民间,冬至节气也要举行贺冬、拜冬活动,如阴历十一月冬至节丛火,祀家庙、福祠,拜父母尊长,设家宴亲戚相贺。民间广泛流传着冬至日吃饺子的习俗。
建议冬至日不要吃太过辛辣刺激的食品,过食辛辣只可生阳动火,导致内热积聚,郁热上冲。冬至养生首先要多着衣、避寒邪,特别是要注重足部的保暖。
冬至是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之一,而在冬至这天北半球白天最短,夜间最长,那么大家了解过冬至是哪天吗?冬至,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日,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黑夜越长。冬至是一年里太阳最偏南的一天,是太阳南行的极致。冬至这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少,比南半球少了约50%。冬至过后,夜空星象则完全换成冬季星空,并且从今天起开始“进九”。而此时的南半球正值酷热的盛夏。
冬至通常是在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日。
冬至,又称冬节、亚岁、长至节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冬至,斗指子,太阳黄经达270°,于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冬至是时年八节之一,古时民间有在“八节”拜神祭祖的习俗。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所以古人称冬至为“亚岁”或“小年”。在我国南方沿海部分地区至今仍延续冬至祭祖的传统习俗。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冬至标示着北半球的太阳高度最小,白昼时间最短,但是冬至日的温度不是最低。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太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冬至是太阳南行的极致,这天北半球的太阳高度最小。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冬至是太阳南行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23°26′S)向北移动,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增长。
总的来说,冬至不仅仅是一个天文学上的时间点,也融入了丰富的人文内涵,成为了多地民间的重要节日,承载着人们对新一年的期盼和祈福。
冬至是每年公历的12月21、22或23日。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第22个节气,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
冬至开始,我国进入数九寒天,寒冬的威力进一步显现。此时,冬季前沿会抵达云南北部、东部到华南北部一线,冬季版图达到全年最大。冷空气活跃,频繁影响我国。
北方常伴随刺骨寒风,东北、新疆北部、青藏高原等地需警惕强风雪影响。南方湿冷加剧,江南一带,包括浙江、江西、湖南等多地此时会迎来初雪。在冷空气间歇期,华北、黄淮、四川盆地等地需防范雾霾。
冬至的传统习俗如下:
1、酿米酒
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用糯米或者黄米,加入桂花酿造。
2、吃汤圆
吃汤圆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圆”。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3、吃烧腊与姜饭
南方一些地方在冬至日要吃烧腊,冬至这天,晒制好的烧腊就成为两广餐桌上一道必不可少的美味,寓意加菜添岁。冬至日,吴川人素有冬至“吃姜饭”的习俗。
4、吃番薯汤果
在宁波的传统习俗中,番薯汤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番”和“翻”同音,在宁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将过去一年的霉运全部“翻”过去。汤果,跟汤团类似,但个头要小得多,而且里面没有馅。汤果也被叫做圆子,取其“团圆”、“圆满”之意。
上一篇:梦见亲叔叔给我3000块钱
下一篇:牛年腊月十七是什么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