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正月初二风俗是什么
云南大年初二回娘家拿什么,还是第一年
回娘家,在中国北方又称走娘家。是一种很有特色的中国岁时风俗。每年正月初二、初三,中国各地同胞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回家时要携带礼品,名为带手或伴手。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
云南大年初二回娘家拿什么,还是第一年
正月初二,回娘家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汉族岁时风俗。这一天中国各地的汉族都有嫁出去的女儿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的习俗。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人们要赶到财神庙去烧"头炷香"。不论拜哪路神仙,有的信奉的人,都会在家供一尊佛像,每到初一十。
云南踩花山是那个族的风俗习惯?
花山节又叫“踩花山”,是苗族的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七,是云南屏边、蒙自,河口等地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踩花山”节。每到这个时候,来自各村各寨 的苗族人民,潮水般地从四面八方几个苗村寨之间的开阔坡地上。“花杆”是踩花山节的重要标志,一般选择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柏树,扎以鲜花,彩旗。定。
云南大年初二接财神用那些祀品
每年大年初二,在我国大地,家家户户还要“祭财神”,鞭炮声昼夜不休。此时商户们也是最重视的,关圣大帝、玄坛赵元帅、增福财神都是他们要“打点侍奉”的。供品多为羊肉、雄鸡、活鲤鱼、年糕、馒头等,将火燃于酒杯中供神,据说取“火酒活鱼”之意。送神时,把松柏枝架在芝麻秸上加黄钱阡张元宝当。
大年初二吃什么 五种饮食习俗
一、云贵一带吃饵块云贵地区的凤羽人,过年的有个习俗,大年初一包元霄,大年初二吃饵块。饵块有两种吃法:一种是甜味的,一种是咸味的。据说吃甜味是无可奈何的事,因为这一年家里没有杀年猪,没有什么可以用来煮饵块的好肉食,加上头天早上就吃的是元霄了,再吃甜的就重了。吃咸味的才最正宗,。
云南的风俗习惯
再做一个汤圆贴在小孩子脑门上,表示孩子又长了一岁。元阳彝族把正月初一称作“女皇日”,妇女不作或少作家务,做菜做饭全由男人操办。饭甄子无论有多大,饭都要蒸得满满的,表示粮食全年有余。初一全天都不动刀斧,不出寨门,不出门作客,不到菜园取菜。初二、初三才开始走亲访友,女人带着孩子回。
云南过年风俗有哪些?
两根甘蔗代表好事成双,甘蔗又象征着步步高升和新的一年从头甜到尾。2.铺松毛 门前栽“松蓬”是老昆明人过年的习俗,以前过年时每户人家都要从山上挖一棵松树回来栽在门前,树下用松毛做一个包,插上香,乞求来年的好运气和家人平安幸福。在农村,过年有的家里不只要门前栽“松蓬”,家里地板上。
彝族火把节的特点,风俗
彝族人民对火的崇拜和祭祀根深蒂固。在云南泸西县,家庭主妇会在正月初一或六月二十四选择最肥美的肉块,投入燃烧的火塘中,以此祈求火神的庇护。而在永仁县,彝族人民在正月初二或初三举行祭火活动,称为“开火神会”。凉山彝族将火塘视为火神居住的圣地,禁止踩踏和跨越。在节日期间,彝族男女青年会点燃。
花山节当地风俗
花山节,这一独特的苗族节日,每年正月初二至初六举办。节日期间,会在举办地竖起一根高高的木杆,称为花杆。在杆顶附近,会挂上色彩鲜艳的带子,以及象征喜庆和奖品的芦笙、糖果等物品。无论是哪个民族,男女老幼都可以参加这一盛大的节日。主办人还会准备酒水,欢迎前来参加花山节的宾客。在花山场上,。
云南哪个地方过火把节,几月几号?
云南泸西县彝族在正月初一和六月二十四过火把节。在彝族地区,对火的崇拜和祭祀非常普遍,由家庭主妇选一块最肥的肉扔进燃烧的火塘祈祷火神护佑平安。永仁县彝族在同样正月初二或初三奉行祭火,称作开"火神会",凉山彝族把火塘看作是火神居住的神圣之地,严禁触踏和跨越。到了节日,各族男女青年点燃松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