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莆田正月初五的风俗叫什么

知合2025-04-03 10:4266 阅读26 赞

莆田初五过大年的风俗

这个风俗在莆田市内全境以及邻近地区都很盛行,被称为“做大岁”。除了正月初五外,正月初四也是“做大岁”的重要日子,这两天家家户户都会重新围炉,庆祝团圆和新春的到来。同时,也会进行一些特定的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吃线面等,寓意着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遂、吉祥如意。此外,“做大岁”期间还有。

莆田正月初五的风俗叫什么

莆田人为什么做大岁

莆田做大岁,是福建省 莆田 民间特有的春节风俗,即每年的正月初四、初五,跟大年三十、初一元旦一样重新来过年。当年是为了庆祝抗倭胜利,纪念 戚继光 、 戚家军 , 至今还一直是莆田人的传统习俗。莆田人至今不叫“倭寇”而叫“倭贼”。在莆田,除了除夕家家团圆过年之外,还会再过一次年,当地。

莆田正月初五的风俗叫什么

做大岁由来

在经历了六十日的倭寇统治后,人们在初五重新“过年”,称为“做大岁”,以纪念那段痛苦的历史。尽管仙游和莆田两地的“做大岁”日期略有差异(仙游为正月初五,莆田为正月初四),但这一习俗作为抗倭的象征,至今仍然延续,承载着人们对那段历史的记忆。

莆田正月初五的风俗叫什么

莆田民间节日:做大岁什么意思?

“做大岁”又称“过大年”,是莆田当地民间节日风俗之一,即每年春节期间的正月初四(仙游县内为初五),要像年三十(除夕)一样重新围炉过年,并且往往比除夕时还要隆重。这个看似喜而复喜的节日,实际上却铭刻着一段当地人心中最痛的历史。莆田古称兴化,辖莆田、仙游两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

莆田春节有什么习俗

莆仙地区正月初四和初五日“做大岁”的风俗一直沿袭迄今。八.神诞春酒 正月初九日,相传是“玉皇至尊”神诞,各户于初八日夜半,点烛烧香,向天空顶礼,祷祝全年吉利。初九日,莆田各地信男、信女成群结队至壶公山凌云殿祀玉皇或到莆成以西的石室岩玉皇殿进香,这两处于当日都雇演莆仙戏,非常热闹。据说新婚夫妇正月初九。

莆田为什么一年过两次年?

分别是梆鼓咚、春节做大岁习俗、贤良港海祭、钱四娘信俗、壶公信仰、兴化米粉制作技艺、铜铸胎掐丝珐琅工艺、仙游竹雕、仙游彩绘技艺。春节,对莆仙人来说具有双重的含义,莆仙人更加注重传统意义上春节外的另一层含义,那就是做大岁。在莆田,过完除夕,正月初四或初五,莆田人还会隆重地再来一次做大。

收集莆田春节的传统节俗5个

莆仙地区正月初四和初五日“做大岁”的风俗一直沿袭迄今。神诞春酒 正月初九日,相传是“玉皇至尊”神诞,各户于初八日夜半,点烛烧香,向天空顶礼,祷祝全年吉利。初九日,莆田各地信男、信女成群结队至壶公山凌云殿祀玉皇或到莆成以西的石室岩玉皇殿进香,这两处于当日都雇演莆仙戏,非常热闹。据说。

莆田为什么一年过两次年?过年两次有什么历史?

为什么初五不能拜年?这是什么说法?

初五又称破五节,有赶穷神、接财神的传统习俗,每门每户都在忙着自家的事情,没有时间去接待别人,因此,流传出了初五不能拜年的民间传统习俗。破五是春节期间重要的民俗节日,这一天,人们会做彻底的清扫,将家里不吉利的东西都赶出去,然后迎接财神,寓意新年财源滚滚。财神在中国道教中是主管世间财源。

福建莆田春节风俗

福建莆田春节有“一年过两次年”的风俗。一年过两次年 明代中后期福建受倭寇侵犯,时值大年三十,村民有些逃到山上避难,躲过一劫。等风平浪静之时,已是大年初二,当地老百姓各回家中,家里惨不忍睹。人们决定再过一次年,各镇各村不一。原莆田县是大年初四,仙游县是大年初五。在中国是很难找到一年。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