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莆田正月初五的风俗叫什么

知合2024-09-30 02:18262 阅读45 赞

莆田人为什么做大岁

莆田做大岁,是福建省 莆田 民间特有的春节风俗,即每年的正月初四、初五,跟大年三十、初一元旦一样重新来过年。当年是为了庆祝抗倭胜利,纪念 戚继光 、 戚家军 , 至今还一直是莆田人的传统习俗。莆田人至今不叫“倭寇”而叫“倭贼”。在莆田,除了除夕家家团圆过年之外,还会再过一次年,当地。

莆田正月初五的风俗叫什么

作文:莆田的春节习俗

过年时,莆田民间每有做“红团”和“番薯起”的习俗,一以孝敬祖先,二为时令口福,三取一家人红红火火、大吉利、大平安、大团圆之意。 “红团”皮的制作是有一番技巧的。把糯米浸水后,捞起沥干,用手工舂成米的粉末(俗叫“米祭”),一筛再筛,取其最细的粉末,晾干备用。用时,加入适量的开水和“食物红”一起揉。

莆田正月初五的风俗叫什么

莆田民间节日:做大岁什么意思?

“做大岁”,又称“过大年”,是莆田民间春节期间的一个重要节日。每年的正月初四(仙游县为初五),当地人会像过除夕夜一样重新围炉团圆,庆祝的规模甚至有时超过除夕。这个节日的独特性,背后隐藏着一段深刻的历史记忆。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入侵福建,占领了宁德横屿、福清牛田和莆田林墩。

莆田正月初五的风俗叫什么

莆田春节习俗

同是莆田市的仙游县岁时风俗,与莆田市区(原莆田县)又不相同。莆田是正月初四“做大岁”,而仙游县却是正月初五“做大岁”。这是因为那年倭寇攻陷莆田城后,次年冬大举进犯仙游县境,到处杀掠。仙游城内百姓四处逃生,流离失所,无法团聚过年,直至戚继光兵到,倭寇溃逃,百姓才得以重聚团圆,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起,仙。

莆田春节有什么习俗

莆仙地区正月初四和初五日“做大岁”的风俗一直沿袭迄今。八.神诞春酒 正月初九日,相传是“玉皇至尊”神诞,各户于初八日夜半,点烛烧香,向天空顶礼,祷祝全年吉利。初九日,莆田各地信男、信女成群结队至壶公山凌云殿祀玉皇或到莆成以西的石室岩玉皇殿进香,这两处于当日都雇演莆仙戏,非常热闹。据说新婚夫妇正月初九。

莆田为什么要过两次年?莆田“做大岁”的历史由来!

分别是梆鼓咚、春节做大岁习俗、贤良港海祭、钱四娘信俗、壶公信仰、兴化米粉制作技艺、铜铸胎掐丝珐琅工艺、仙游竹雕、仙游彩绘技艺。春节,对莆仙人来说具有双重的含义,莆仙人更加注重传统意义上春节外的另一层含义,那就是“做大岁”。在莆田,过完除夕,正月初四或初五,莆田人还会隆重地再来一次。

莆田正月初四过大年的由来

“做大岁”是莆田人民纪念倭寇之乱惨痛历史演化而成的节俗文化。民间相约,正月初二探亡日,不上门走亲;正月初四(仙游地区正月初五)“大年夜”。家家户户围炉团圆“做大岁”,初五循年初一旧例,早餐人人吃线面,重过新年。“做大岁”时,许多村里都会组织莆仙戏演出、十音八乐等文娱活动,热热闹。

莆田为什么一年过两次年?过年两次有什么历史?

莆田民间节日:做大岁什么意思?

“做大岁”又称“过大年”,是莆田当地民间节日风俗之一,即每年春节期间的正月初四(仙游县内为初五),要像年三十(除夕)一样重新围炉过年,并且往往比除夕时还要隆重。这个看似喜而复喜的节日,实际上却铭刻着一段当地人心中最痛的历史。莆田古称兴化,辖莆田、仙游两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

福建“过大年”都有什么民俗,举行什么活动。

黄先生说,在泉港的南埔、界山一带,人们在每年的正月初五都要热热闹闹地过一个“大年”,不仅要“吃大顿”,连贴春联的习俗都与其他地方略有不同,红红的春联上还要多加一道醒目的白纸条。泉港文史作家、楹联艺术家黄建聪先生告诉记者,明朝嘉靖年间某年十二月过半,倭寇袭击莆田仙游、枫亭地区,同时。

热门排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