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春节的风俗

知合2024-10-16 15:1275 阅读17 赞

莆田春节的十大风俗有哪些

过年时,莆田民间每有做“红团”和“番薯起”的习俗,一以孝敬祖先,二为时令口福,三取一家人红红火火、大吉利、大平安、大团圆之意。“红团”皮的制作是有一番技巧的。把糯米浸水后,捞起沥干,用手工舂成米的粉末(俗叫“米祭”),一筛再筛,取其最细的粉末,晾干备用。用时,加入适量的开水和“食物红”一起揉匀。

莆田市春节的风俗

莆田市春节的风俗

一、莆田春节的传统风俗包括一年过两次年、贴白额春联、拜年、压岁钱、做“红团”、做“番薯起”、过大年、做大岁、闹元宵等。二、在莆田,春节时会制作“红团”和“番薯起”来孝敬祖先,这象征着家人红红火火、大吉大利、平安团圆。三、莆田的春节传统风俗中,正月初四会举行隆重的“做大岁”活动,。

莆田市春节的风俗

莆田为什么一年过两次年?过年两次有什么历史?

分别是梆鼓咚、春节做大岁习俗、贤良港海祭、钱四娘信俗、壶公信仰、兴化米粉制作技艺、铜铸胎掐丝珐琅工艺、仙游竹雕、仙游彩绘技艺。春节,对莆仙人来说具有双重的含义,莆仙人更加注重传统意义上春节外的另一层含义,那就是“做大岁”。在莆田,过完除夕,正月初四或初五,莆田人还会隆重地再来一次。

莆田市春节的风俗

莆田春节习俗

过年时,莆田民间每有做“红团”和“番薯起”的习俗,一以孝敬祖先,二为时令口福,三取一家人红红火火、大吉利、大平安、大团圆之意。“红团”皮的制作是有一番技巧的。把糯米浸水后,捞起沥干,用手工舂成米的粉末(俗叫“米祭”),一筛再筛,取其最细的粉末,晾干备用。用时,加入适量的开水和“食物红”一起揉匀。

莆田哪些习俗和戚继光有关

1. 莆田城乡人民在每年腊月年关之前,家家户户都进行一次“扫巡”(扫尘),以卫生清洁的新面貌迎接新春佳节。这是莆田群众的一个传统习俗。2. 莆田百姓大多数是由中原迁移过来的,岁时习俗有的与中原地区大同小异,有的则是从移居过来后在生产、生活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年终岁暮,百姓辛辛苦苦。

福建莆田春节风俗

福建莆田春节有“一年过两次年”的风俗。一年过两次年 明代中后期福建受倭寇侵犯,时值大年三十,村民有些逃到山上避难,躲过一劫。等风平浪静之时,已是大年初二,当地老百姓各回家中,家里惨不忍睹。人们决定再过一次年,各镇各村不一。原莆田县是大年初四,仙游县是大年初五。在中国是很难找到一年。

莆田人为什么做大岁

江苏兴化却没有“做大岁”的习俗。所以莆田的“做大岁”这个风俗可以说是全国独有。由来 《仙游风物》载:“仙游风俗过春节,有初五做大岁的习俗。传说,倭寇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侵犯仙游时,人们逃往乡下、山区避难,没法在家里欢度春节。正月初二倭寇败退后,才返回家园,探望当时未及逃难的亲友。。

莆田人过春节写成一篇作文

莆田人过春节的习俗铭刻着他们惨痛的历史记忆。莆田的白头春联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过去莆田人世世代代也是在门上贴红春联。在嘉靖年间的这场大屠杀以后,为了表示对死去的亲人的悼念,人们在红春联的头上加上了一条表示哀痛的白额。元宵节是中国人春节以后紧接着的又一个大节,它的日期在正月的十五。

为什么莆田初四过大年?

莆田人初四也是要过年的,也就是重复过年,初四这一天也就和大年三十一样的热闹隆重了。此俗源于明嘉靖四十一年,倭寇进犯莆田,到处杀掠,至次年正月初一被戚家军打败后始返。由于家家都避难外地,没法过大年,便决定在初四夜补过。为了纪念这段惨痛的历史,民间相约以除夕为小年夜,正月初四为“大年夜”,。

莆田人过春节的时间顺序

至今莆田人每年这一天,都不互串门拜年或走亲访友。 同是莆田市的仙游县岁时风俗,与莆田市区(原莆田县)又不相同。莆田是正月初四“做大岁”,而仙游县却是正月初五“做大岁”。这是因为那年倭寇攻陷莆田城后,次年冬大举进犯仙游县境,到处杀掠。仙游城内百姓四处逃生,流离失所,无法团聚过年。

热门排行
网站暂时无法访问